2020年11月13日 – 一校之訓:勤玩勤讀 點燃志向的明燈
港大同學會書院創立於2006年,今年剛滿15周歲,像中學生這個年紀般,充滿活力,敢於創新。書院於港大同學會小學成立後4年才落成,同樣以「明德惟志,格物惟勤」為校訓。校訓由香港大學中文系(現中文學院)榮譽教授單周堯提議,參考取自《禮記?大學》的香港大學校訓「明德格物」,演化而成。一所於21世紀誕生的學校,採用古書的智慧作校訓,應用在現今複雜多變的社會,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。
「勤」的質與量
港大同學會書院校長陳馨對校訓有以下見解:「由(在修會學校)念書至後來投身教育,校訓(一直)都是我的指路明燈,是引領我前行的一道光。」指路明燈看似遙遠,陳馨卻希望學生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體現校訓精神。曾任學生會秘書及朋輩輔導員的中五生陳梓均嘗試解讀校訓的意義:「明德惟志,是指要宏揚崇高的德性,唯有要靠立定志向;格物惟勤,即探索事物的真理,依靠的就是勤奮不懈。」
校訓最後一個字為「勤」,《說文解字》如是說:「勤,勞也,从力?聲。」意謂勤勞、努力工作。不過,這解讀對書院來說只有一部分管用——書院看重的不止是工作的量,更重視質素。陳梓均續道:「在當下的社會風氣,勤不單是指死讀書,探索真理亦不是只包含書本上的知識或考試內容,如果要培養責任感或公民意識,反而應該多接觸和發掘新事物。」陳梓均積極參與學校活動,曾是香港航空青年團及學生會成員,舉辦露營、萬聖節等活動,從服務他人中學習與成長。副校長陳永昌亦很認同此說法:「我們所嚮往的『勤』,有深度,且有質素。」
書院課程編排着重趣味,希望學生做到勤於主動,樂於參與。副校長陳永昌舉了好些例子:「在高中選科,我們基本上沒有任何預設和限制,盡量任同學自由搭配選擇,雖然時間表編排方面,可能每年都苦了同事,但也是值得的。」初中課程提供不同選修科,涉獵人文、STEM、經濟等範疇,像大學選修科一樣,開拓學生視野,在課程以外享受學習的樂趣。辦學理念則有四大基石,包括:東西方文化的結合、愛心與專業的結合、學校與家庭的結合,及學校與社會的結合。上學年停課期間,書院是其中一所最早推行實時網上教學的學校,教職員勤學新科技,構思鏡頭前的課堂。陳永昌指出,實時網課一開始的探索階段並非一帆風順,即使教師未能完全掌握與學生互動,或遇上技術問題,學生都能抱着同理心,體現包容和體諒。
中一開始養成思辨教育
勤於學習,所為何事?正是校訓的第一句:明德惟志。「明德是指光明正大的德性、德行,寄望學生能找到人生意義,在年輕人身上,即希望他們能尋找人生夢想。」陳馨說。書院於3年前的初中課程引入哲學探究(Philosophy Inquiry),培育學生深層次思考、哲理思辨。例如中一人文學科,正在學習公共衛生與動物保育的兩難:假設現時研發足夠全人類使用的疫苗,需殺掉50萬條鯊魚提取魚肝,製造疫苗拯救人類,但這樣做又是否值得?陳永昌解釋:「當同學對不同的知識有多角度的思考,個人成長時更能掌握普世價值,具備同理心。在『格物』吸收知識的同時,這些素質也幫助同學『明德』。」
多元化的課外活動,亦是學生「明德惟志」的平台。甘地社社長、中五生香泳彤憶述中一獲邀加入社際啦啦隊比賽:「當時並非主動報名,但參加後很喜歡社內團結的感覺,反而很感激師兄,否則我的校園生活平平無奇。」陳梓均中三亦曾有深刻體會:「有一次我負責當露營活動統籌,開始時很混亂,我不斷來來回回幫助各組別,卻赫然發現忽略了大局。直至導師把我拉出來訓勉幾句,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角色,需要宏觀地看事情,而非過分投入活動其中,以致未能看清局面。」學習融合取捨、明白事理、找尋角色定位,在校找到志向,歸屬感亦油然而生。
不讓別人定義自己的人生
舊生陳樂曦上個學年從英國學成歸來,在母校展開教學旅程,任教人文學科及生活與社會科。文憑試成績優異、獲香港大學醫科取錄,陳樂曦卻甘於放棄別人眼中的黃金機會,按原定計劃負笈英倫,修讀人類學:「升上中六後,我已打算出國修讀社會科學,在報讀的過程中,愈看相關書籍,愈肯定對這門學科感興趣。文憑試成績比預期好,身邊有人建議我試試能否入讀醫科。得知獲得取錄,但沒有入讀,其實沒有太多掙扎。」
是什麼令她意志堅定,沒有動搖?「認識自己很重要,在中學階段我有很多機會去學習認識自己,例如參加學校舉辦的交流團、義工服務團等,而我自己對社會的標籤,也沒有很強烈的感覺。」陳樂曦回想高中修讀英國文學,鍾情於文學著作 To Kill a Mockingbird,「小說有句引文對我甚有啟發:Before I can live with other folks I've got to live with myself.(在處理與其他人的關係之前,我得先處理好自己的關係),若我不停去望別人怎樣看待我,其實很辛苦,反而聆聽自己的聲音、真正喜歡什麼,我才能快樂,這樣才可帶給身邊人快樂」。在中學階段認識自己,現在則為學生兼學弟妹找尋興趣和長處,令「明德惟志,格物惟勤」的精神承傳下去。